2013年在北大留学的时候,有一天,我参加了康奈尔大学北京中心举办的康奈尔2017届学生欢迎活动。在活动中,跟我聊天的每位家长都问过这个问题—“你觉得中美教育有什么不同?”。后来,也有很多中国朋友问过我同样的问题。那么,我今天就根据自己的经历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。

我下面要分享的经历、体会,主要是我在康奈尔大学和背景大学所获得的。当然,除了康奈尔大学之外,美国还有很多别的大学;除了北京大学之外,中国也还有别的大学。不过,在这篇文章中,我做了一个前提假设:这两所大学,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方面。

相同之处

在本科教育上,中美这两所大学都强调“老师主讲+100多名学生听课”的这种大班教学方式;很多课程,老师会使用PPT展示内容,也都给学生相应的作业、期末考试、课堂测试以及考勤。

3学分的课,一般都是一星期三个小时的课时。学生也常常会在课上睡着,会带电脑去上课,会在上课的时候的刷脸书/人人/微信/微博等;当然也都有一些学生逃课翘课。课上也是常有学生进进出出。

康奈尔大学

康奈尔大学

不同之处

Wu Advisory 吴哥咨询修改服第一,课程数目。北大学生要上的课程数目比美国学生多得多得多。在康奈尔的时候,我每个学期要上15-16个学分的课,每星期差不多有10-11小时的课。然而,北大的同学们每个星期至少要上20小时的课。我的一个北大朋友曾经有一个学期每个星期有50小时的课!在中国,去上课就像是在做一个全职的工作—早上去上课,中午12点到1点午休一个小时,然后去听下午的课,晚饭时间从5点到6点一个小时,然后再接着去上晚上的课(最晚的时候是一直上到晚上10点)。无论是北大还是康奈尔,3学分的课都是每星期3课时;不过,北大的学生每个学期要修更多的学分,上更多的课(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,在北大她所学的专业,平均每学期要上11门课)。同时,在中国3学时的课程常常是一周上一次课,一次3小时;然而,在美国,3学时的课程常常是一周上三次课,一次一小时。

我觉得中国学生之所以一学期能上这么多课的原因是,中国大学课程的作业不多。对学生来说,大部分课程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中和期末考试,并不取决于出勤和作业。有的时候,一些课程只有期末考试,连期中考试也没有。

北大

相对而言,美国大学的课程安排更有条理、教学大纲也更清晰。每门课的第一次课上,你会拿到一份非常详细的课程安排和进度表,其中,教授和助教的办公时间、联系方式、每周应读的文章、每周的教学安排、作业的次数、小考以及交作业的时间、成绩的计算方式、补充材料等都写得一清二楚。然而,中国大学,课程教学大纲比较简略、不够清晰。比如,我曾经问一位教授期中考试的时间,教授说“5月1号之后的某一天吧”。还曾经有一门课的情况是,尽管教学大纲上列出了教授的联系方式,但是并没有列出办公时间;而且课后经常找不到主讲老师,能找到的只是助教。在美国,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必须是提前做好的,而且各种信息都得写清楚;几乎不可能出现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考试、什么时候交作业的情况。可是,在中国,这些时间安排等信息常常是不明确的。

虽然在美国大学和在中国大学,差不多的课程,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差不多的,但是,美国大学的课程更注重小组协作和作业。在中国大学里,学生通过课本和讲义学习知识;然而,在美国大学里,学生主要是在做作业、参与小组项目中学习知识。

 

教授

在谈我印象中的中美大学教授的差异之前,我想先谈谈我对中美大学的助教的印象。相较于美国大学,中国大学里,每门课程配备的助教的数量更少,但是这些助教要承担很多工作。有些课的助教几乎要负责所有的事情—借教室、准备PPT、调试麦克风、写教学大纲、设计作业、改作业、安排考试、设计考试内容、批改考试卷子、上传课程资料、回答学生问题等;教授要做的就是在上课时间到教室讲课。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大学里有些时候学生觉得助教比教授更重要。

对于整个课程安排来说,中国大学的教授只需要负责讲课。而美国大学的教授不仅需要讲课,还需要组织安排课程涉及,需要每周到办公室坐班回答学生问题;没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也需要同时做自己的研究、发表论文,否则几年以后,通不过评审就没工作了。

美国大学的教授上课时候,喜欢讲故事、在教室里走动、问问题、变换语速来引起学生注意等;总的来说,他们会尽力融入学生,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。中国大学的教授一般都是以站在讲台上讲课、讲解PPT内容为主(当然考虑到每次课3小时的课程安排,教授们也很难一直调动学生积极性,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);中国大学的教授们常常是用一个语调一种语速讲3个小时。我觉得中国大学里最会讲课的教授,不是那些名气很大的教授,反而是那些留过学的教授们。

北大朋友聚会

北大朋友聚会